A
1993年8月,「伽利略號」太空探測器在飛往木星途,拍攝到了「依達」小行星的照片。「依達」屬於小行星帶的一員,長50公里的地方,它也帶有一顆小小的衛星,長約1.5公里。
| ||||||||||||||||||||||||||||||||||||||||||||||||||||||||||||||||||||||||||||||||||||||||||||||||||||
|
2000年3月3日,會合號(NEAR Shoemaker
spacecraft)在距第433號小行星-愛神星Eros約204公里所拍攝影像,圖中左邊的區域到處都是隕石坑,而右邊的地區是個有許多槽溝的平整台地。 Animated GIF (253 K)─飛越Eros時的動畫
| |||||||||||||||||||||||||||||||||||||||||||||||||||||||||||||||||||||||||||||||||||||||||||||||||||
| ||||||||||||||||||||||||||||||||||||||||||||||||||||||||||||||||||||||||||||||||||||||||||||||||||||
下面是小行星的簡表:(距離是指以公里計算到太陽的距離。質量是以公斤為單位)
| ||||||||||||||||||||||||||||||||||||||||||||||||||||||||||||||||||||||||||||||||||||||||||||||||||||
B
太空中常常有著塵埃粒子或固體碎塊,有時受地球引力作用而以高達每秒幾十公里速度進入地球大氣層時,跟空氣
摩擦而燃燒產生光跡,被我們所看見,稱之為流星,流星有兩種,一種是出現的時間及位置不固定的單獨流星,而這另
一種是有固定方位,成群飛竄的流星群。流星雨的成因是因太空中散布著一團一團彗星遺留下來的「頭皮屑」「毛髮」
,這些小冰、小石塊會因為彗星在接近太陽時,遇熱後沿著彗星軌道而剝落散布在軌道中。而地球每年在公轉太陽的軌
道中,都會與這些彗星多年未揮灑的遺物相遇,因而被吸進大氣層而形成「流星」,偶爾碰到一大團「頭皮屑」就形成
了超巨大的流星雨。例如這次每隔三十三年發生的獅子座流星雨。
流星雨輻射點,意指流星皆由某星座內某位置投射而出,觀測者在 記錄流星走向時,事後天明就會發現「千星歸流」幾乎所有流星都指向一點「發射」而出。該點就被稱為流星雨輻射點。而利用這些微塵飛來的方向所在的星座名稱,將命名為「○○座流雨」。 1998 獅子座流星雨 (Leonids)。 獅子座流星雨 (Leonids meteor shower)的來源是坦普-塔特彗星 (Comet Temple-Tuttle)彗尾的小碎片向地球掉落而形成的。 每當彗星靠近經過太陽時,受到太陽的加熱,彗星會從它中心彗核的地方拋出冰塊及石塊。 這些拋出的碎片殘骸會繼續沿著彗星的軌道繞太陽運行,直到被太陽蒸發掉或撞上太陽系裡其他較大的天體。 這些彗星的碎片殘骸撞上月球會形成小的隕石坑,不過這些碎片撞上地球時,通常會在地球的大氣中被燒掉,形成一道短暫明亮的痕跡。
|
大部分的流星體積很小,在大氣層中與空氣摩擦而燃燒,未落到地面就已化為灰燼,但有少數體積較大,未燒盡而落到地面著,叫做隕石。
隕石是星體在太空中相撞後產生的碎片,偶然間被地球吸引過來而落到地面的石塊。如果由落到地球的隕石軌跡追溯來源,則可發現它們大多來自小行星帶 ,因此可以推測隕石可能本來是小行星或彗星的核。隕石依其成分可分為三類:第一類為鐵質隕石(siderite),主要成分為鐵與鎳合金,占約地球上隕石的5.7%;二為石質隕石(aerolite),主要成分是矽酸鹽,占約地球上隕石的92.8%;第三類為石鐵質隕石(siderolite),成分為鐵、鎳合金及矽酸鹽質的岩石各半混合而成。因此大多數的隕石都含有金屬狀態的鐵及鎳,因此其比重比地球上的岩石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