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行星我們己十分熟悉,按照它們距離太陽的遠近,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古代的人不分中外,都只注意到五個行星,即金、木、水、火、土五星,更不知道自己所站立的大地也是行星之一。天王、海王、冥王、是在望遠鏡發展之後才發現的。太陽是太陽系的巨無霸,是地位無可動搖的大家長。而木星則是九大行星中的巨人,其次是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最小的是冥王星,它甚至比鄰近的海王星衛星 Triton 還要小,實有濫叨名位之嫌。而 Triton 還不是衛星中最大的呢! 目前太陽系位於距離銀河系中心大約2萬8000光年、距離銀河圓盤面往上方約65光年之處,也就是位於銀河系旋臂中粗細約1600光年之稱為「獵戶臂」的內側尖端部位。太陽系是位在稱為「本泡泡」(local bubble)的星際雲裡面,這個本泡泡被認為有可能是超新星爆炸的殘骸。太陽系大約花2億4000萬年的時間繞行銀河系一週,會在銀河圓盤面兩側活潑地進行上下運動,其週期約為6000萬年。 巨大的行星都在太陽系的外圍,稱為外行星。較小的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叫做內行星,因為比較接近太陽。內行星都是有堅硬外表的星體,而外行星則是大團的氣體外殼及液態的內部,其平均密度遠不及內行星,可謂虛有其表。這些行星的大小排列以及星體結構,都是其來有自,並非是隨意安排,而是與太陽系的起源以及演化息息相關的。 從物理觀點來看,"行星"可分成兩類。第一類行星即類地行星,與太陽距離較近,星體表面有陸地。它們是固態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它們體積雖不大但密度卻很高(地球密度為5.52)。陸地,即固態表面,由密度相對較高的大氣層包圍。這類行星的自轉速度較慢,各自沒有或者只有很少幾顆衛星。 第二類行星稱類木行星,這是氣態行星:包括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它們的體積均比地球大得多,但密度很低(木星的密度為1.3;土星的密度低於l,即可以浮在水面)。它們沒有陸地,有的只是一層又一層越來越稠的氣體,直至變成流體。它們的自轉速度很快,各自有為數不小的衛星。在這兩類行星之間,散布著一群,小行星。但就我們今日所知,上述兩大分類並不適用於離我們最遠的冥王星。 |
|
九大行星傾斜度的圖示。傾斜度是行星赤道面及軌道面所相差的角度,而依照國際天文協會(IAU),行星北極依於黃面的上方。而金星、天王星、冥王星的自轉是逆時鐘方向。(Copyright
1999 by Calvin J. Hamilton)
| |
在1990年2月14日,由遠在64億公里之外的航海家1號的廣刀鏡頭拍了一系列太陽及行星的"肖像",框框中是以望遠鏡頭所拍攝到的各行星的影像,而由這些肖像來構成整個太陽系的架構圖 。(Courtesy NASA/JP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