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1_small.jpg (2189 bytes) 地球(Earth)   是距離太陽第三遠的行星,也是直徑最大和比重最大的岩石行星,同時也是唯一己知有生命存在的行星。由於自轉軸與公轉面呈23.5度的傾斜,因而產生四季變化,當北極位於靠近太陽的一側時,北半球為夏天,反之則為冬天。

  板塊構造   地球內部的岩石和金屬顯示它是一顆典型的板塊組成,地殼及地函兩層可以依力學性質的差異分為厚度一百公里的硬質岩石圈、柔軟容易變形的軟流圈,及最下面稍硬的中間圈。地球表面由岩石圈的幾塊板塊所覆蓋,這些板塊隨著軟流圈的對流而移動,在各板塊的交界上發生各種地質現象。由於板塊推擠,因此交界處會發生地震和火山等活動。

巨大的棒形磁鐵   地球具有很強的磁場,換句話說,地球就就像個巨大的棒形磁鐵,這個磁場是外核中的對流作用所產生,原理和電磁鐵一樣。地球磁場的磁力線遠伸至大氣層的外圍,因此在地球的四周形成很廣大的磁力圈。

  充滿水的行星 地球的大氣層和同一張保護層,它能阻擋來自太陽有害人體的輻射,並防止流星撞擊行星表面,除此之外,還能積存足夠的熱,防止氣溫急遽下降。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為水所包圍,其他行星的表面都未發現這類液態形式的水。地球有一個天然衛星──月球,它大得足以把這兩個天體視為一個雙行星系統。



img01.gif (3775 個位元組)

 

 

  1. 大氣層厚約500公里,表面平均溫度大約在攝氏15度
  2. 地殼厚6∼40公里,為矽酸鹽岩
  3. 含鐵及鎂的矽酸鹽岩的地函,為固態,厚約2800公里
  4. 外核厚約2800公里,由鐵與鎳組成熔解的外核
  5. 由鐵鎳組成固態的內核,直徑有2400公里,核心的溫度約為攝氏4000度

img05.gif (3552 個位元組)

 

 

  1. 熱氣層(離地80~500公里)空氣十分稀薄
  2. 中氣層(離地52公里)
  3. 平流層(離地52~10公里),也稱為同溫層
  4. 對流層(離地10公里下)高度越低,空氣越濃密,溫度也越高,地球上的所有氣象變化大多是在此層內發生。
  5. 臭氣層(離地47~20公里)
  6. 含水氣的雲與冰晶

大氣組成:

77%的氮,22%的氧,水氣、氬、二氧化碳與1%微量的氣體

 

地球的衛星──月球


img03.gif (3709 個位元組)

 

30004.jpg (96105 bytes)

 

這張地球紅外線影像是由美國人照衛星the GOES 6 satellite 在九月21,1986所拍.這雲彩及陸上和海上是彩色和組合背面一起生產這照片(Courtesy Rick Kohrs)
30002.jpg (6861 bytes)

 

圖中央是南美,下面白色南極大陸,這相片是取自伽利略太空船在距地球2/百萬公里.在1990年十二月11日所拍(Courtesy NASA/USGS)
30005.jpg (163530 bytes)

 

伽利略太空船帶回的相片.可看出地球南美洲,這幅圖畫包含相同的尺度( 比例 )和有關的顏色(Courtesy USGS/NASA)
earthlim.jpg (12253 個位元組)

 

大氣層如同地球的一層皮膚,圖中央下方明亮的一點是地球上的一個城市。
africa.jpg (109485 個位元組)

 

圖中是非州大陸的一角,索馬利亞,可以明顯看出棕色的陸地與藍色的海洋,由於雨量稀少,索馬利亞呈現出乾燥與少植被的陸地。
30003.jpg (58270 bytes)

 

地圖在南美使用雷達測高法反射海洋及下列的地形和大陸洲.(Courtesy NGDC)

 

img06.gif (3384 個位元組)

質量(地球=1) 1
體積(地球=1) 1
平均密度 5.52 gm/cm
赤道表面重力(地球=1) 1
直徑 12,756公里
軸傾斜(度) 23.4
軌道傾斜(度) 0
公轉 365.26地球天
自轉 23.93地球時
表面平均溫度(攝氏) 15
衛星數 1
平均距離太陽(百萬公里) 149.6